{SiteName}
首页
肾小球肾炎原因
肾小球肾炎特征
外部性肾小球肾炎
肾小球肾炎治疗
肾小球肾炎手术
肾小球肾炎预后

孙世仁教授伴单克隆Ig沉积的增生性肾小球

孙世仁教授

专家简介

向下滑动查看

医院肾脏内科主任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医师协会肾脏内科分会常委

陕西省医师协会肾脏内科分会会长

陕西省肾脏病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

《中华肾脏病杂志》《中华肾病研究电子杂志》《美国肾脏病杂志》中文版编委

伴单克隆Ig沉积的增生性肾小球肾炎(PGNMID)是一类由单克隆Ig沉积于肾脏导致的增生性肾小球病变。主要发病机制为异常的单克隆Ig沉积于肾脏,激活补体经典和终末途径导致系膜和血管壁损伤,通常经历损伤、增生、修复3个阶段。

该病在临床上较少见,占肾活检的0.07%~0.17%。好发于中老年,平均54.5岁,女性占62.2%。临床主要表现为蛋白尿(68.6%可达肾脏病范围)、镜下血尿(77.1%)和肾功能不全,约22%进展至终末期肾病,半数患者合并高血压,低补体血症亦常见。仅25%~30%PGNMID患者血清和尿液可检测到M蛋白或单克隆细胞,很少有潜在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多发性骨髓瘤或B细胞淋巴瘤)的出现。

PGNMID的诊断医路肾康

确诊该病依赖于肾脏病理。

光镜:48%~56%表现为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其次为毛细血管内增生样改变,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等。

免疫荧光:肾小球内单克隆IgG沉积为最常见,约占90%,IgG3最为常见,其次为IgG1、IgG2。单克隆IgA沉积的临床病理表现类似单克隆IgG沉积,单克隆IgM沉积则提示B细胞增殖疾病,轻链κ更为多见。可伴有补体成分沉积,C3沉积80%~94%,C1q沉积40%~50%。

电镜:颗粒样或细沙样电子致密物沉积,沉积部位主要为系膜区、内皮下,少数沉积于上皮下和基底膜内。

PGNMID的治疗医路肾康

根据是否检测到浆细胞或B细胞进行克隆靶向治疗。

浆细胞克隆推荐使用硼替佐米为主的方案,B细胞克隆推荐利妥昔单抗为主的方案。如若未检测到克隆细胞,可根据血清M蛋白类型进行鉴别并指导治疗,IgM一般认为多由B细胞克隆产生,其他类型的Ig认为多由浆细胞产生。如若既未检测到克隆细胞,也未检测到血清M蛋白,且患者表现为急性肾损伤和/或尿蛋白>1g/d,则根据肾脏组织单克隆Ig类型鉴别,IgM型推荐利妥昔单抗为主的方案,非IgM型的可经验性使用抗浆细胞或B细胞方案。

编辑/排版:vivi

审校:五百岁

扫码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enyanasy.com/sxqsyss/90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