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肾小球肾炎原因
肾小球肾炎特征
外部性肾小球肾炎
肾小球肾炎治疗
肾小球肾炎手术
肾小球肾炎预后

这些肾病,尿蛋白越高反而越好治,关键是要

尿蛋白是肾病患者最为常见的表现之一,一般来说,肾病患者出现尿蛋白高都不是好事,尿蛋白越高越不好。如果肾病患者的尿蛋白一直降不下来,不仅仅是营养物质的大量流失,而且还会加重病变肾小球的损伤。正常情况下,肾小球会滤出一些小分子蛋白质,而后都可以被肾小管重吸收回到血液中。但是如排出蛋白尿超过肾小管的重吸收能力,会使肾小管长期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这样必然会对肾小管造成损害。研究已经证实,持续蛋白尿是导致尿毒症的第一独立危险因素,可加速病情向终末期肾脏病(尿毒症)发展。如上说的是长期不能控制的大量及中等量尿蛋白的肾病患者特别容易向尿毒症发展。这些肾病患者的尿蛋白越高,病情就越严重。而如果尿蛋白不太高,说明病情相对较轻。可有些肾病在刚起病时,尿蛋白越是高,反而越好治,而且还能完全治好。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在解答这一问题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尿蛋白多高才算高,判断尿蛋白最准确的化验手段是24小时尿蛋白定量检测,可以根据24小时尿蛋白定量的检测结果,作如下区分。少量蛋白尿(尿蛋白不太高):24小时尿蛋白定量小于1.0g(克);中等量蛋白尿(尿蛋白高):24小时尿蛋白定量介于1.0-3.5g之间;大量蛋白尿(尿蛋白很高):24小时尿蛋白定量大于3.5g(克);超大量蛋白尿(尿蛋白超高):24小时尿蛋白定量大于8.0g(克)。注:尿蛋白高与不高,通常不以尿常规中蛋白的“+”号来判断,也就是说,即使尿蛋白3+,也不表示排出的尿蛋白量就多,而是以24小时尿定量为判断依据。根据24小时尿蛋白定量来区分肾病患者尿蛋白排出的四个层级,可以在多种肾病患者身上表现出来,其中包括原发性肾脏疾病,如慢性肾炎、IgA肾病、系膜增生性肾炎、微小病变肾病、膜性肾病、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等,也包括继发性肾脏疾病,如狼疮性肾炎、糖尿病肾病、过敏性紫癜性肾炎、乙肝病毒相关肾炎及肾淀粉样变性病等。而微小病变与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等表现为肾病综合征的尿蛋白排出量都属于“尿蛋白很高”的层级,而膜性肾病的尿蛋白排出量普遍属于“尿蛋白超高”的层级。通常情况下,对于其它肾病患者来说,尿蛋白越高越难治。但对于微小病变、膜性肾病与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等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来说,尿蛋白排出越高,反而越是好治,而且容易完全治好。关键是要掌握好如下四点。1.及时规范治疗微小病变、膜性肾病及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等原发性肾病综合征,起病时往往都比较急,可突然出现明显浮肿,尤其是颜面部及双下肢水肿,甚至可出现胸水及大量腹水,尿量也会明显减少。如果不能给予及时规范治疗,患者的病情发展会很快,其并发症的发生率也会增加。较为严重的并发症,如急性肾损伤及静脉血栓或动脉栓塞等,严重者可危及生命,因此必须及时正规有效治疗。2.尽可能早选择使用激素首发或复发的肾病综合征患者的治疗方案仍然以激素作为首选,虽然使用激素可能会有许多副作用与不良反应,但是目前仍然没有其它更好的药物能完全替代激素。不选择激素的原因,除非有激素使用的禁忌征,如股骨头坏死、重度精神疾病及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等。在确定使用激素后,还应该“足量”使用,使用时间也应该“足够”长。3.强调联合用药除了首发的微小病变等少数肾病综合征只需单用激素外,绝大多数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治疗方案的药物选择都应遵循“激素不单用”这一原则,即“激素+免疫抑制剂”。免疫抑制剂的选择应根据具体病情而定,选择何种免疫抑制剂,需要考虑的因素有很多,如年龄、性别、婚育情况、肾病类型及曾经用药史等方面而定。可以选择的免疫抑制剂包括环磷酰胺、他克莫司、环孢素、来氟米特、羟氯喹及吗替麦考酚酯等。4.同时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enyanasy.com/sxqsyss/925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