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的记忆之四:蔡志相医师和他的联合诊所
——“寻梦联合诊所”专题
文/姚建华
看到菱中潘老师,在高老师的帖子评论中提议,菱湖联合诊所和蔡志相医师应该写写,这倒真是一个很好的题材啊!
老菱湖人,都知道联合诊所和蔡志相医师的,蔡医师在旧时菱湖人的社会生活中,应该占居很大份量和地位的。那时,蔡医师也经常到我家来出诊,有些印象,只可惜我那时尚小,很多事记不太清楚,现在只能凭着记忆,写一点点皮毛,搬块砖头出来,希望能引起那位老师进一步去做些釆访,把蔡医师和他的家族,以及联合诊所的来龙去脉,写得详细,生动些,为我们菱湖古镇,留下些珍贵的人文资料。
说起蔡志相医师和他的联合诊所,在旧时的菱湖,那可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联合诊所的宅院,原名均济堂,在菱湖老底子,那可是一座名邸,它位于穿镇而过的秀溪河边,务桥南堍,繁华热闹的东街上。为菱湖名绅施延侗祖上所建,近代书画大师吴昌硕,年轻时家道贫困,得施氏赏识,娶施家次女,在施家均济堂、鸿绪堂住过数年,曾以菱湖篆刻家吴瘦绿先生为师,在此潜心钻研篆刻书画艺术,吴大师并为菱湖秀溪河、均济堂题写过名联:秀溪桥卧清韵水,均济堂承旧赐书。
民国末年,蔡志相医师购下均济堂,改名福龄诊所,52年,成立菱湖卫生工作者分会,蔡志相医师亲任所务会主任,于均济堂内设立菱湖镇中西医联合诊所,将镇上名医,齐集于此行医。
57年,茅盾写的电影《林家铺子》,在菱湖古镇拍摄,联合诊所曾被摄制组看中,改作国民党镇党部,在楼内外拍摄了很多重头戏。
一座江南古宅,住过名绅,名人,名医,做过诊所,拍过电影,在菱湖人眼里,自是份量很重的地方了。
联合诊所大门外,两边是高大的围墙,中间一个中式的石库大门,进得大门,有一个左右对称的庭园,庭园不大,两边园子里种了些南天竹之类的花草,布置了些园艺小景,还有几块太湖石点缀其间。穿过庭园,是个四合院式的两层中式楼,中间一个四四方方的天井,前、后楼很大,天井两边是厢楼,进得前楼有个大厅,左边房间是挂号室和注射室,右边就是蔡医师的诊室,两边厢房中,有其它各科医师坐诊,后楼内有处置室、西药房,记得还有个中药房。整个楼打理、布置得很是素雅,干淨,如果楼内没有艾叶燃着的清香味,和白大褂们的走动,感觉就像走进了传统的江南大户人家一样。
蔡医师中等偏高的个头,腰板很直,很精神,挺秀的鼻梁上,架着一副金丝边眼镜,举手投足间,透着一股民国文人的气质,说话声音不大,谦和儒雅,很有亲和力,记得小时很喜欢听他说话的声音。
蔡医院跟着名家学西医,学成后开设私人诊所,旧时做医生是个很好的职业,受人敬重,镇上老人们都尊称他蔡先生。
做医师是很能赚铜钿的,以前有钱人说是可以讨几个老婆,但在江南小镇上,也并不多见。蔡医师有大、小两位夫人,并且,还是大户人家出身的一对姐妹花,受过良好的教育,后随夫行医,从事妇产、护理工作。蔡医师虽有两位夫人,子女众多,但一大家子相处和睦,又身为名医,有点名气,口碑很好。所以,在镇上人眼里,蔡医师是个很了不起的人物了。
蔡医师学的是西医,开药主要以西药为主,但中医的很多方法、技巧,他也很会运用,那大概就是现在说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吧?虽然那时还没有这种说法,但蔡医师已通过实践,运用到自己的诊疗中去了,所以,他治病办法多,医术精,疗效也好,每天找他看病的人很多。
现在想来,那时做医师,比起现在的医生来,是要辛苦得多,风险也要大得多。老底子的医生看病,没有那么多的检查仪器和设备的,全凭医生多年积累下的诊疗经验,来判断病情,找出病因,对症下药。当时的医师,还要出诊,哪家有人生了病,去请一下,就要到病人家去看病的。乡下或是附近的乡镇上,有些病家亲友,还会划条快班船来,接医师去出诊。民国末年时,兵荒马乱,出诊风险很大,但看到病家亲属心急火燎,划快班船赶来接他,蔡医师总以看病要紧,从不推托。听说曾被地方豪强以出诊为由,绑票勒索过,家人受到很大惊吓,破了不少钱财,几天后才放回菱湖。
我家祖辈在镇上开店,和蔡家很熟,又离联合诊所不远,记得小时候,娘姆(奶奶,菱湖人叫娘姆)生病了,会对我说:“你去帮我请蔡先生来一趟,讲我身体不舒服了。”经常是蔡医师会对我说:“好的,我晓得了,过一歇我就去看倷娘姆。”很难得碰上他那没病人时,就会拎起皮箱,旋介(立即,菱湖话叫旋介)和我一起到我家去了。
他的皮箱是长方形,两面略带弧形,用手拎的栗壳色真皮医药箱,在早期西方影片中,常能看到医生拎着这种箱子。比起后来赤脚医生背的那些小方箱,要长不少,样子也高档得多。里面装了各种各样的西式医疗器械和小药瓶,小时候觉得这箱子很是神奇。
他看病的方法也和现在的医生不一样。
到我家后,搬只橙子坐在我娘姆床前,先寒喧两句,再看看舌胎,把把脉,如咳嗽,用听诊器听听胸音,不用病人多说,他就像拉家常一样,会用询问的语气,把你不舒服的症状,一五一十地说出来。他根据情况会问:你这几天是不是觉着全身无力了?头觉着有介点昏沉沉介?夜里厢困不入忽吧?胃口是不是不大好,看见东西勿想吃了?想呛又呛不出痰来?胸口一阵一阵介痛?他会根据病情,把病人不舒服的症状,用询问的方式,一点一点给你说出来,说得病人直点头,觉得他说得介准,对我的病情了解介清爽,没吃药先是好了三分了。他会再给你解说,这病是因为什么引起的,下趟要当心点什么,现在我要给你怎么治,要吃点什么药,为什么吃这些药,吃药几天后你会感觉怎么样了,到时再给你换个什么药吃,大约多少天就能好起来,这段时间要不要忌口,等等等等,都会向你交待得详详细细,清清爽爽。在这样细心加贴心的诊疗下,病人对医师,自会产生一份特殊的信任感,对自己的病情和治疗过程,也有了很深的了解,病人康复起来,自然也会快很多了。
还记得有一次小伙伴手臂上长了个疖子,已经鼓起来,里面有脓了,痛得很,要我陪他一起找蔡医师,蔡医师一看,说里面有脓了,要开刀放脓才好,小伙伴有血晕,见血会晕的,不愿开刀,蔡医师就说:“那不开刀好了,就吃点药吧,你把衣裳撩起来,我再看一下。”小伙伴撩起衣服,把胳膊伸过去。蔡医师手里藏着一把小刀,看着看着,趁他一个不注意,划开了疖子,蔡医师顺手拿起药棉擦了擦脓,伤口上倒了点药粉,包扎一下,说:好了,吃几粒药消消炎就没事了。
文革开始后,蔡医师退休了,联合诊所也几经变迁,改名叫镇卫生所了。
医院越造越大,设备越来越先进,但医患关系,却越来越紧张,病人、医生间相互提防,病人怕大处方,过度检查,过度医疗;医生怕病人医闹,不敢承担责任,凭仪器出的指标看病开药。看个小病,动辙化费成百上千,就会常常想起蔡医师和他的联合诊所,想起蔡医师特有的诊疗方式,说给家人朋友:“老底子,看病不是这样的啊。”
像蔡先生这样医师,那种医患之间很亲切的,相互间很信任的诊疗方式,只怕是再也找不回来了……
蔡志相先生年轻时的照片
作者简介:姚建华,男,年7月出生的,菱湖镇小西栅人;到年插队下昂公社射中大队莲花荡生产队,后上调在长兴工作,退休后寓居无锡。
作者近照
“寻梦菱湖”志愿者招募启事
为了把“寻梦菱湖”这篇文章做大做深,暂拟筹划10个“寻梦小组”多维寻梦。
一、“寻梦小组”组别
1.寻梦菱湖民国风(以有民国成长及教育背景的作者为主体);
2.寻梦菱湖40、50后(以、年代生人为主体);
3.寻梦菱湖老三届(以老三届为主体);
4.寻梦菱湖新生代(以后及更晚辈为主体);
5.寻梦淡水所(以原淡水所职工及在淡水所长大的职工子女为主体);
6.寻梦青树学校(菱湖中学)(以历届校友为主体);
7.寻梦吴兴女子启秀小学(以该校创办人后代及历届校友为主体);
8.寻梦联合诊所(以原联合诊所家族成员及与之有交集的师友为主体);
9.寻梦菱湖丝厂(以章荣初先生家族成员及原菱湖丝厂职工及与之有交集的师友为主体);
10.寻梦菱湖美食(以对菱湖美食有兴趣和难忘记忆的师友为主体)。
二、“寻梦小组”任务及职责
1.每组自荐或者推荐一位组长,组长负责招募志愿者,组建同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