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笔7亿元交易勾勒出了“一家中药老牌药企”和“一家化药老牌药企”的转型之路。
3月22日,丽珠医药发布公告称,拟以7.24亿元收购天士力控股集团以财务投资者身份所持有的天津同仁堂的40%的股份。
「一家正在转型的老牌中药药企」将名下持有的中药投资股权卖给了「一家正在转型老牌化药药企」,会擦出怎样的火花?两者的转型路径都是怎样的?会开启国内药企间的并购潮吗?
01天士力:出售获益不菲,乘风破浪转型时
这是天士力年的第一笔出售。
与北京同仁堂撞名,天津同仁堂也并非“等闲之辈”。
天津同仁堂前身为年10月成立的天津市第四中药厂,系全民所有制企业,隶属于为天津市医药局药材公司。年,天津市医药局同意将其更名为“天津同仁堂制药厂”。官方称最早要追溯于年的“张家老药铺”,至今年历史。并称与北京同仁堂没有投资和经营关系,但历史渊源颇深,不详细展开。
据南方周末报道,天津同仁堂曾历经8次股权转让,最终国有股东全部退出,取而代之的是张彦森家族(旗下还有宏仁堂和狗不理)和天士力控股集团旗下的产业基金。
财报显示,其年营收为8.18亿元,同比增长10%;归属于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1.57亿元,同比增长12.63%。旗下有肾炎康复片、血府逐瘀胶囊、脉管复康片等22项独家品种,34种药品被列入国家医保目录。前述三项核心产品年、年销售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为84.76%和86.88%。
这与天士力的核心产品恰好互补。天士力的核心领域是以复方丹参滴丸、养血清脑颗粒带动的心脑血管领域,其他还有抗肿瘤和肝病治疗。
这或许是当时天士力选择进入天津同仁堂的原因之一。
年1月28日,天津天士力健康产业投资通过协议受让天津同仁堂40%的股份,一跃成为该公司第二大股东,协议转让方为天津高林华创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年8月,该公司承接了天津市医药集团40%的股权),转让时并未公布价格。转让方看似与天士力毫无关联,但据有关报道,天津高林华创注册邮箱后缀正是天士力公司所用。换句话说,天士力所获股权直接来自天津市医药集团。
而天津天士力健康产业投资是在年刚成立的投资平台,实控人为天士力控股集团的闫凯境。
虽然无法得知转让价格,但在持有天津同仁堂期间,天士力健康产业投资获益不菲。从年开始每年不间断分红,且股利支付率不低。譬如年中报,天津同仁堂分红总额为2.05亿元,当年归母净利润仅为.87万元;股利支付率高达.36%,远高于茅台51%的分红率;年分红2.43亿元,年分红也达到2亿元。按照天士力健康产业投资的持股比例,累计超3亿元。
近日,天津同仁堂再次向天津证监局报送了在创业板IPO并接受辅导申请材料,年3月9日,天津证监局接受辅导公告,辅导机构为民生证券。
面对这样一个“香饽饽”,天士力为何要出售?
或许对天津同仁堂上市的期望不高。毕竟天津同仁堂也不是第一次提交IPO了,年3月民生证券辅导,4月报送申报材料,后来算时运不济,因会计师事务所瑞华被暂停审查;搁置一年多,恢复审查后又申请撤回IPO材料,直至年1月终止审查。
如今又重来一次,天士力选择了退出,有券商研究员认为血府逐瘀胶囊和复方丹参滴丸太类似,存在明显同业竞争。
从天士力本身来说,或许有另一个理由——战略需要。
年10月闫凯境接班,天士力次年营收同比增长18.89%,扣非净利润同比增长37.52%,市值净增亿元,市值增长创上市11年新高。以下为闫凯境接手天士力后公司每年重大股权收购和出售情况:
通过这些动态,二代接班后天士力的转变是肉眼可见的。最明显的是口号上的变化,年时天士力的发展关键词为“一个核心带两翼”,年该关键词在年报中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推进现代中药、生物药、化学药“协同发展”。从核心到协同,与其说是中药的“退”,不如说是天士力在化药和生物药的重点发力。
从年开始,拿下现在充当天士力“化药工厂”的帝益药业,目前帝益承担了天士力的原料药、化学制剂生产。具有年产T的化学原料药制造平台(抗肿瘤API和普通API),拥有年产22亿片(粒)的普通固体制剂和抗肿瘤固体制剂制造平台,包括替莫唑胺胶囊、右佐匹克隆、赖诺普利氢氯噻嗪片等20多个化学制剂。
年通过收购增资布局生物药,到年正式将天士力生物独立,也正式形成中药、化学药、生物药协同发展的初步格局,年开始砍掉一些不必要的板块,聚焦发展这三大块。
当天士力的发展版图跃然纸上,其出售目的也一目了然。
02多元业务与董事长的医药“帝国”
3月23日,丽珠集团公布了年年报。与此同时,其母公司健康元也发布关于丽珠集团7.24亿元收购天士力所持有的天津同仁堂40%的股份。
交易完成后,丽珠集团可在中药业务发展方面与天津同仁堂进行一定的协同,同时可以通过其现金分红或IPO上市等方式实现相应的投资收益。
公告发出后,众说纷纭,有人质疑丽珠为何不专注创新药?有人觉得利好健康元,这又是朱保国的一次明智投资……
事实上,作为BigPharma,丽珠集团诚然看到了创新药红利,但曾经的“荣耀”原料药和中药板块并不与创新冲突,“大健康”产业的全能选手或许才是其真正的布局。
丽珠集团年报显示,年总营收.2亿元,其中化学制剂业务占比超过50%,原料药业务占比23.32%,中药占比11.54,诊断与试剂占比13.22%。在化学制剂中,消化道与促性激素分别占总营收的23.63%以及18.27%。
显然化学制剂是丽珠集团的业绩主要来源,其在年报中也指出,“本集团已经驶入创新驱动发展的全新阶段。创新药艾普拉唑系列产品、以及高壁垒复杂制剂注射用醋酸亮丙瑞林微球持续高增长。”
众所周知,1.1类新药艾普拉唑一直是丽珠集团的王牌产品。年艾普拉唑系列产品也是撬动其业绩的主要动力,疫情影响下,丽珠维三联和丽珠得乐双双销售额下滑的情况下,艾普拉唑全年销售额17.65亿元,同比增长81.2%。
艾普拉唑作为首个本土企业自主研发的质子泵抑制剂,年通过国谈降价40%进入医保目录,而其竞品奥美拉唑和泮托拉唑也是年初集采的涉及品种。可见,年销售额近20亿元的艾普拉唑的市场增量空间仍存在想象空间。
在化学制剂方面,除了艾普拉唑,丽珠集团还有多个创新产品在研,其中进展最快的注射用醋酸曲普瑞林微球已经进入临床III期。
那么,创新产品带来如此巨大增长的情况下,真的如股民质疑的那样没有专注创新药吗?
事实并非如此。
除了化学制剂,原料药、中药、试剂以及生物药方面,丽珠集团都进行了“分明”的布局。
天眼查数据显示,丽珠集团下设了多家控股子公司,原料药、中药、试剂以及生物药业务都分属各子公司。譬如丽珠集团控股的丽珠制药、新北江以及福州福兴都是原料药企业。
试剂业务则掌握在子公司丽珠试剂手中,股权占比39.43%。年报显示,丽珠试剂年营收13.93亿元,丽珠集团的试剂业务全年总营收13.83亿元。丽珠集团已经于年8月宣布其分拆A股上市。
备受外界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