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治疗可以使人类受益(主要作用),但是也可引起人体多种器官损害,而肾脏则是受损害最严重的器官之一。药物毒性可以引起急性肾小管坏死、急性间质性肾炎、慢性间质性肾炎、肾小球肾炎和血管炎等。具有肾毒性的药物,主要有氨基糖苷、两性霉素B、万古霉素、造影剂、重金属(汞、铅等)、顺铂等,其它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磺胺、头孢菌素类、环孢素A等,有时也可引起肾损害。马兜铃类中草药物还可引起肾盂、输尿管或膀胱恶性肿瘤。因此,临床要提高合理用药的水平,防止滥用药物或药物种类过多;尽量选择疗效好、肾毒性小的药物;对具有潜在肾毒性的药物,要严格掌握用药指征与方法、剂量、疗程。对有药物中毒的临床表现者,要及早发现,及早停用肾毒性药物,并给予相应的治疗。
痛风是一种古老的疾病,到目前已有多年的历史。在我国古代中医中将之归于“风痹症”。它在欧美各国患病率约为0.3%~0.5%。在我国,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饮食结构发生改变,痛风的患病率逐年升高,且发病年龄年轻化。
痛风是嘌呤代谢紊乱所引起的一种疾病,血尿酸过高使其致病的“罪魁祸首”。长期高尿酸血症的严重后果主要为痛风性关节炎和肾损害。与关节炎相比,肾损害是隐匿的,严重者可发展为慢性肾功不全,甚至尿毒症,需要靠透析或肾移植来维持生命,所以要对高尿酸血症性肾病提高认识和警惕。
高尿酸血症对肾脏损害主要有三种类型
1尿酸结晶在肾间质沉积导致痛风肾病2尿酸结石,3大量尿酸短期内从肾脏排泄堵塞尿路,以致急性肾衰竭。对于大多数患者来说,前两者多见且早期表现比较隐匿,痛风肾病主要是夜尿增多,而尿酸结石则需要超声等检查才能发现。医院院长魏永吾认为高尿酸血症性肾病属于正虚邪实、虚实夹杂之征,故临床治疗应以辩证论治为原则,注重扶正祛邪,标本兼顾。
魏氏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分三型:
1、肝肾阴虚型:
症见两目干涩,手足心热,口干喜饮,低热盗汗,大便干结,小便短赤,或有尿血,舌红、少苔,脉细数。治以滋补肝肾,活血清剂,服肾炎解热片为主,肾炎温阳片为辅助,再加知柏地黄丸等药物治疗。
2、脾肾气虚型:
症见全身乏力,四肢不温,腰膝酸软,足跟疼痛,纳少腹胀,大便稀溏,小便不黄,舌润体大或淡胖而边有齿痕。治以健脾益肾,用肾炎温阳片和肾炎解热片等药物,每日各2次。
3、气阴两虚型:
临床表现既有倦怠乏力、少气懒言、恶风易感冒等气虚见症,又有手足心热、盗汗、口燥咽干等阴虚表现,或有恐风、畏寒而手足心热、口干而不欲饮水、大便先干后稀等气虚、阴虚交错的症状。治宜肾炎解热片每日3次,肾炎温阳片每日1次,知柏地黄丸每日4次。
来源:医院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