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周末,西安似乎有入冬的趋势,让很多人感受到清冷,不禁感叹:前两年还阳气十足、生龙活虎,现在突然就非常怕冷、没精打采;这大概就是,人到中年阳气渐衰的体现吧。
说到阳虚,顾名思义就是人体阳气虚弱。
中医认为人都是由气组成的,气又分阴阳二气。阳气是指气中具有激发、兴奋、促进、温煦、防御外邪、固摄、中介等作用的气,是身体生命迹象的推动力,好比太阳是地球上一切生命的能量来源。所以,人体阳气的衰弱在很大程度上受先后天两个方面的影响。
阳虚形成的原因
先天原因,一方面是父母身体本身不是很好;一方面可能是在孕期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胎儿发育不好或者正气不足,所以出生后表现出免疫力低、体弱多病。(这条不是自己能决定的)
后天原因,后天阳虚的形成多跟脾阳受损有一定的关系。中医讲: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功能不好,人体所需的各种物质、能量来源都会受到影响。
现在很多小孩子也都偏于阳虚,大多跟脾胃受损有关系,比如:
①过食生冷(冰激凌、水果随便吃);
②饮食不当造成脾胃的损伤(吃太多导致积食、腹泻或过早添加高营养食物,脾胃运化不了);
③休息得不够(家庭作业繁重、贪玩电子产品耗神太多);
④户外活动过少;
⑤家庭过度的保护(生活琐事的包办、行为的过度限制、情绪上的过度迁就等).......
对于成人而言的阳虚,除了脾阳的因素之外,还有肾精的损耗:比如工作压力过大、经常熬夜、纵欲过度等等。
阳虚身体的几大表现
阳虚的症状
1.畏寒怕冷,四肢不温,抵抗力差,对季节转换特别敏感,稍不注意就着凉感冒;还有很多鼻炎患者,反复发作,一般晨起时加重,根本原因就是阳气不足,常表现为鼻流清涕。当然还有很多阳虚的女生,会出现月经延后或者痛经,这些都是阳气不足,内环境处于一种「寒冷」的状态。
2.食欲不畅,容易腹泻,完谷不化,或大便稀薄、不成形,经常慢性腹泻;特别是熬夜后、吃寒性食物后、劳累或受寒后就开始拉肚子,以晨起腹泻多见,甚至大便中夹杂未消化食物。
3.精神不振,气色较差,尤其女生阳虚,面色往往发白、缺乏血色,且精神萎靡不振、少气懒言、月经不调;男性表现为腰部酸痛、精稀早泄等。
4.舌淡而胖,或有齿痕,如果阳气衰微,对水液蒸腾消耗不足,则多余水分蓄积体内,导致舌体胖大。舌体胖大,受牙齿挤压而出现齿痕。舌质颜色淡白、苍老。
补足阳气四步法
一、减少消耗,护阳气
冬天保护好脖子、腰、腿、脚等重要关节,不建议穿短裙及露膝盖、露脚踝裤子。
减少生冷寒凉的、刺激性太强的、太过油腻的食物的摄入,也不建议吃太多,为脾胃减负,减少阳气的消耗。
减少熬夜,给自己充足的睡眠,恢复暗耗的阳气。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常记心间。
二、运动健身,助阳气
阳虚的人,在运动方面建议以缓和为主,不宜大汗。
建议有兴趣的朋友,学学太极、八段锦、金刚功等这些传统的养生操,简单而且全身也都能活动到,都是升阳气的很好功法,是真正做到运+动的功法。而且特别适合现在的上班族,带上孩子一块儿练也可以。
三、外治手法,添阳气
外治推荐家喻户晓的艾灸方法,确实能起到添补阳气的作用。穴位可以选择:中脘、神阙、关元、肾俞、足三里、涌泉。
中脘穴:位于人体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神阙穴:在脐中部,脐中央。
关元穴:位于人体下腹部,脐下三寸处。
肾腧穴:在第二腰椎棘突旁开1.5寸处。
足三里: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
涌泉穴:位于足底部,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约当足底第2、3跖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上。
自己在家艾灸注意几点:不要烫伤;悬灸即可,就是定点灸,不要移动艾条,感受艾灸的热度往身体里透达的感觉;穴位选择不要太多,一般就选择两三个穴位,前后或者上下取穴,这样配合着来;
每次灸的时间以自己能感觉到热度有往里传为佳,时间一般在30分钟左右;如果出现口干口渴舌质红等热证的情况,停灸即可。小孩子的艾灸穴位尽量少,一般建议时间在10-15分钟;灸完注意灭火,房间通风。
四、膳食调理,补阳气
推荐当归生姜羊肉汤。原方来自于《金匮要略》第条:寒疝,腹中痛,及胁痛里集者,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
用量:当归20克,生姜30克,羊肉克。
做法:当归、生姜冲洗干净,用清水浸软,切片备用。羊肉剔去筋膜,放入开水锅中略烫,除去血水后捞出,切片备用。将当归、生姜、羊肉放入砂锅中,加清水、料酒、食盐,旺火烧沸后撇去浮沫,再改用小火炖至羊肉熟烂即成。
功用:有温中补血,祛寒止痛的作用。容易出现怕冷、腰膝酸软、痛经、月经量少等阳虚症状都可以食用。
贫血的人也可以做保健食品服用,同时可以作为预防风寒感冒的保健方。
?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