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大雪洗礼
寒冷的冬日
不如来点美食暖胃
这一期回归吃货本性
走过路过
可别错过家乡特色美食
先来介绍我们可耐的石首吧
石首市
原生家庭:湖北省荆州市
家庭住址:湖北最南端,湘鄂边陲
邻居:东靠本省监利县;南邻湖南岳阳、常德市;西接公安县;北抵江陵县;
别名:“中国麋鹿之乡”、”玉石首“
名称由来:因“江中有石孤立,为北山之首”而得名“石首”
文化:屈家岭文化;楚文化;三国文化;“绣林十景”之一刘郎浦,"赔了夫人又折兵"故事发生地;说鼓民俗;
地域特色:天鹅洲麋鹿保护区、笔架鱼肚及下文要介绍的N种美食
言归正传,进入美食主题
头菜
最先出场的必须是列居石首宴席“十大碗”之首的头菜。
在石首传统乡俗中,有各类红白喜事必宴请宾客,招待亲友时一桌酒席的品质如何不仅能彰显出主人的诚意,也会成为宾客们饭后的谈资。所谓头菜,则是这酒席上最先上的一道选料考究、搭配丰富的大碗菜。
黄白鱼圆(念yuan,二声,同丸)子和鱼糕是头菜的主角。白鱼圆由鱼肉混合淀粉制成,黄鱼圆则在其中掺入适量瘦肉后过油锅炸制。
黄白鱼圆、鱼糕打底,配以黑木耳、青红椒丝、黄花菜、肉丝等烧制,丰润的色彩层次使得头菜在卖相上就独占鳌头。
大概是身在鱼米之乡的缘故,荆州人的食物变着花样证明着它多湖多鱼的地域特色,鱼圆、鱼糕成为典型的荆沙特产,而头菜则是它们最具代表性的一道菜品。
鱼圆子小时候邻居家住着位厨师叔叔,炸圆子是他的看家手艺,很多次我都是寻香而来,馋馋的小眼巴巴地盯向锅里。厨师叔叔一手舀上鱼肉糊,一手握住调羹向外轻挤,便见一粒圆圆的小丸从他虎口溜出落进滚烫的油锅里。
熟练的动作重复来回,只为与时间来一场赛跑,待一锅圆子翻腾成金黄捞出控油即大功告成。
荆州覃姐鱼糕
鱼糕切片每到这时,大人们总会拣几粒给孩子们解馋,一个个便乐的开怀。
孩童时期的记忆,像老酒一样深深封藏,似乎年岁越久越醇香。
时过境迁,乡俗易变,鱼圆、鱼糕在市面上随处可见,头菜的出场也早已不局限于宴席,这一味已深深融进石首人的菜谱里。
石首团子
团子,食如其名,圆团团、胖乎乎的体型是它给人的第一印象。
外皮香软酥糯,由熟糯米拌制而成,类似清明时节的青团,只是石首人好咸口,内里的馅料多以鲜肉、胡萝卜、香干切丁伴制。
白团
团子的吃法分白团和煎团两种,捏好的团子上锅蒸熟趁热食用即白团,白团放凉后可以储存多天,一般较受老人、小孩喜爱。
煎团
煎团则是取放凉的白团平锅煎至两面金黄后食用。
烹饪方法的不同,造就了食材口感的美妙衍变,煎制的团子外皮焦脆,内陷绵软够味,似乎更受石首人的青睐。
童年记忆里,家人做团子的画面仍清晰可见,最期待团子蒸熟锅盖揭开的瞬间,一个个白花花胖乎乎的小可爱因受热膨胀大汗淋漓。
现在都买街头贩卖、现场制作的,尤以皇叔街的团子售卖最集中味道也最正宗。
石首牛骨头
你见过这样的牛肉吃法吗,偌大一间间店铺不设菜单,只卖牛骨。食客们进店直奔卤桶,在一堆骨头里挑拣。大一点的牛腿骨、巴扇谷,秀气点能立起来的小肋骨和杂骨,有经验的食客总能精准地找出对自己味的骨头,待选好后吩咐店主加热。
~·~
牛骨头劲道,得剔着吃。不锈钢浅盘盛上一大根骨头,配上专用的小刀慢慢剔刮。
悠闲的石首人可能会倒上一杯早酒,酒?没错,白酒。二两散烧、几根牛骨头,就开始推杯换盏、吆五喝六,三五一桌,侃侃家国大事、花花世界,一两个小时过去,个个喝的满脸通红,带着醉意而归,一天的早饭才算完美收官。
曾听长辈言“牛骨头的香辣撞上白酒的辛辣,绝配”。一向是地域拖油瓶的我,吃不来辣,也喝不来酒,对这种吃法自是领会不了其中乐趣的。
如今,石首牛骨头声名远播,在周边县市、外省都有店铺,石首城区的铺面更是遍地开花。太平坊、碧玉街、皇冠酒店旁都有好些食客爆满的店,爱吃辣的朋友不妨尝尝。
豆皮
~·~
武汉有声名远播的三鲜豆皮,石首也有兼颜值与口感于一身的绿豆豆皮。这是一场绿豆、面粉和大米的奇遇记,烙制的豆皮被手艺人摊开一张张整齐叠放。
青绿的豆皮摊开,均匀涂抹上肉末榨菜末馅料,折叠成方形下平锅煎熟即可盛盘,如小本本一般整齐的端上桌来,竟有点书香的韵味。
依馅料的不同,豆皮口味分荤素两种,而火候的灵活掌控,也区分出了老嫩两种吃法。
白嫩的豆腐脑
配上豆皮和团子
~美丽早餐时光~
豆巾子
石首人似乎钟爱绿豆制品,豆巾子也是大米和绿豆制成的一味面食。两种食材按比例兑好,浸泡磨浆,少许油上锅烙烫,制成薄薄的面皮,改刀切成细条状晾干就可以长久保存,吃的时候或炒或煮或煎。
据爷爷讲,以前食物匮乏,豆巾子煮的面糊汤相比干吃米饭能省下不少粮食,所以豆巾子更多的占据着老一辈石首人的记忆,小辈们似乎知之不多,吃的也少。
鮰鱼火锅
粉红石首仍无骨,雪白河豚不药人;
寄语天公与河伯,何妨乞与水精鳞。
——苏轼
相传诗人苏轼从四川老家眉山出发,自岷江乘船入长江,沿江猎奇作赋,途经石首城区,吃了久负盛名的石首鮰鱼,听了前所未闻的石首民谣"鮰鱼石首有,名字叫石首,白天歇石洞,晚上戏回流",即兴赋作此诗。
长江石首段九曲回肠,盛产一种膘肥体壮的鲶形鮰鱼,这种鮰鱼半年生长、半年瘦身,通体晶莹呈红色,被称为红鮰鱼,苏轼诗中“粉红石首”的描述再形象不过了。
红鮰鱼刺骨少,肉质鲜嫩,相比一般的淡水鱼类口感更肥美,因久煮不糊汤,落口弹性好,常被请上石首宴席制成鮰鱼火锅,也是本资深吃货一大爱。
片库有限,未曾留存鮰鱼火锅照,百度来的图片,勉强看啦~.~
笔架鱼肚
说完鮰鱼,不得不提笔架鱼肚。按理说它是石首特产里最声名远播的一样,奈何我这无头绪的讲述给它排到了后头,姑且想着美食值得等待,便开讲咯。
干货鱼肚
被誉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笔架鱼肚,也与长江鮰鱼有关,此鱼肚的出处便是石首鮰鱼的鱼鳔。新鲜鱼鳔浸泡清洗至雪白,经风干膨化后即可制成干货鱼肚。
~
有种说法是晒好的鱼肚色泽晶莹,犹如玉雕,形似笔架,故取名笔架鱼肚。巧合的是石首城区有座笔架山,不知“笔架鱼肚”名称的由来以形为准还是唤之山名,或许两者皆有。
礼盒装笔架鱼肚食用方法cookie食用前开水泡开即可烹制出“鸡茸鱼肚”、“虾仁鱼肚”、“海参鱼肚”等珍贵佳肴。
笔架鱼肚的烹制珍馐讲究,并不常出现在石首人的家常便饭中,偏重于外销礼送、酒店专供,多少有点不接地气。
但好(hao,四声)吃的石首人可不会因此错过鲜美的鱼肚,每天贩鱼的摊铺上鱼籽、鱼肚格外热销。鱼的种类繁多,胖头、鲫鱼、江鲢、鮰鱼.....也能常换口味品尝时鲜。大多数人买它们回家会煮成鱼杂火锅,寒冷的冬日,石首人的餐桌必少了热气腾腾的一锅。蒸汽萦酝里,乡人的会吃、好吃,隔空传递着一方暖意和亲情。
~想念家里的鱼杂锅~
苕糕、苕皮子
儿时的年味可以从家人忙碌的身影中寻觅,奶奶准备着腊肉腊鱼,爷爷打糍粑,爸爸打年货、炸苕糕苕皮子……年,意味着各种美味的到来。
苕糕和苕皮子是石首地区年关必备的两种红薯美食。不同于安徽称红薯“山芋”,在湖北管它叫“苕”,这也是“苕糕、苕皮子”名称的由来。
苕皮子
苕皮子的制作需将蒸熟的红苕捣烂成泥状,均匀涂抹在铺好的纱布或旧床单上,等待冬日的暖阳挂晒晾干,风起,家家户户晒苕皮的黄色床单随风飘扬,似乎年味的香夹杂着丰收的色彩。
晒好的苕皮还需经历一步“剥离”,从床单上揭开,用剪刀剪成想要的形状,或方形或菱形,后续再一次晒干保存。
苕糕同苕皮子做法类似,熟红苕捣烂后捏擀成长圆柱状,待冷却变干到不散的程度,下刀切成两毫米厚的红薯片,摊开晾干就可以长久封存。
苕糕
此时苕糕和苕皮子离美味还差最关键的一道工序“炸”,这一步对火候和翻炸的速度要求很高,炸老了一锅都带有糊味,炸嫩了又出不来苕的焦脆烹香。
记忆中苕糕、苕皮子的香味仿佛还在舌尖萦绕,经久留香。
米面、麦面
01
湖北不是吃面食的省份,但早餐中面条却占着极重要的地位。石首城区最常见的面有两种,分别是米面和麦(念mo,二声)面。
石首宽米面~~米面属于宽式面条,大米磨粉制成,保留了米的润泽洁白,口感绵软。
牛杂米面
牛肉米面
02
另一种是麦面(念mo,二声),位居全国十大面食之列的热干面原材料就是麦面。这种面久煮不坨不糊汤,既能制热干面,也能施以浇头制作汤面。
末面是碱水面的一种,硬度适中
猪血豆腐面末面这里的浇头有个打趣的别名“码子”,“老板,来碗麦面,猪血豆腐码子”,这是石首面馆里最常听到的顾客点单方式。种类丰富的码子,是石首汤面的灵魂。
除了常见的“猪血豆腐”码子,“青椒肉丝”、“红烧牛肉”、“牛肚”和“鳝鱼”,都是食客们常点的。
切甘蔗
最后介绍一位美食搬运工——切甘蔗神器。
(甘蔗各地都有,就不算特色了,可这神器却是不得不提的)
1
大多数地方的甘蔗这样吃
可见过切的如此袖珍的?
切甘蔗
在石首,有一种惬意叫吃甘蔗不用啃结,一口一个大小正好。
好吃的石首人,会吃的石首人,水果店必备神器——甘蔗切碎机。
美食介绍完咯
竟把自己写饿了
这就是石首
江汉平原,鱼米之乡
一座依山傍水的小城
一座会吃、好吃的小城
美食众多,奈何笔墨有限
写不下你的全部
人生有很多味道无法复制
又难以忘怀
浸着回忆,带着温暖
期待我们
把美食与爱装进口袋
过去的
失、得、悲、喜
都收归心底
化作成长
往事归零,爱恨随意
乘着瑞雪而来
就像这样
踩两脚,都是爱你的模样
期待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