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内蒙古博物院
地理位置: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二环与新华东街交汇处西北侧
开放时间:夏季:9:00-17:30,冬季:9:30-17:00;周一全天闭馆
成立时间:年5月1日
内蒙古博物院位于呼和浩特市新华大街和中山路交汇处,原内蒙古博物馆作为年自治区成立10周年大庆的重点项目,是全区唯一的自治区级综合性博物馆,也是全国少数民族地区最早建立的博物馆之一,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被列入世界建筑史。年内蒙古博物院正式揭牌成立,建筑面积余平方米,展厅面积平方米,为国家一级博物院。
展厅分布
内蒙古博物院二层的“远古世界”、“高原壮阔”、“地下宝藏”、“飞天神舟”四个基本陈列介绍草原文化的生成之地;三层“草原雄风”、“草原天骄”、“草原风情”、“草原烽火”四个基本陈列以板块串珠形式展示草原文化从古代——近代——现代的纵向发展线条;四层“草原日出”、“风云骑士”、“草原服饰”、“苍穹旋律”、“草原华章”、“古道遗珍”六个专题陈列以亮点聚焦方式呈现草原文化。
基本陈列
二层:
远古世界:内蒙古自然古生物化石陈列,展示自三十亿年前到一万年前起落恢宏的内蒙古远古生态环境巨大变迁,尤其突出中生代恐龙和第三纪、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标本。
高原壮阔:内蒙古自然现生生物陈列,展出现今生存于内蒙古的动物与植物标本,以东部森林、中部草原、西部戈壁沙漠的典型环境生物为点。
地下宝藏:内蒙古地质矿产标本陈列,展出内蒙古盛产的各类贵重金属矿产、有色金属矿产、有色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能源矿产和建筑材料等标本。
飞天神舟:以内蒙古为基础的大型中国航天科技陈列,展示共和国航天史、航天成就和内蒙古人民对
飞天神州展馆:中国航天事业的贡献。
三层:
草原烽火:内蒙古现代革命斗争史陈列,展出自年五四运动至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期间内蒙古的社会状况和革命文物。
草原风情:内蒙古近代民族风情陈列,展出近数百年来生活在内蒙古地区的蒙古、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满、回、朝鲜、汉等八个民族的生产生活、文化艺术、风尚礼仪、宗教信仰等风俗。
草原天骄:古代蒙古族通史陈列,以成吉思汗和大元王朝为点,展示从蒙古族起源到蒙元时代再到明清时期近千年的完整脉络。
草原雄风:内蒙古古代民族史陈列,展出草原先民、东胡、匈奴、鲜卑、突厥、契丹等古代民族的文物精品,其中突出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和辽文化的历史。[4]
专题陈列
草原日出:内蒙古新石器时代文物专题陈列,展示中国古代北方草原先民新石器时代的农耕、狩猎、制陶、琢玉、居住、饮食、服饰、婚育、丧葬、文化、宗教和社会组织等内容。
风云骑士:内蒙古古代鞍马文物专题陈列,展现中国古代北方草原游牧民族驯养的马种、马具、马的牧放驯养、马对中原经济文化的影响以及历代骑兵兵器等内容。
草原服饰:内蒙古古代服饰文物专题陈列,用跳跃串珠式方法反映北方草原民族和森林民族特有的服饰风格。
苍穹旋律:内蒙古古今歌舞艺术专题陈列,反映北方草原数千年生生不息的歌舞传统和独具风采的民族艺术创造力,可与观众直接互动。
草原华章:内蒙古古代文化美术文物专题陈列,展现新石器时代至清代数千年来北方草原民族的岩画、碑石、石雕等文物。
古道遗珍:内蒙古古代草原丝绸之路文物专题陈列,展示自战国时期至清代二千余年间从中原传入草原的文物、西方传入草原的文物、受东西方影响产生的草原文物精品。[4-5]
馆藏文物
镇馆之宝:
匈奴王金冠
战国时期,鹰高6.7厘米,冠带直径16.5-16.8厘米,重.7克,鄂尔多斯市杭锦旗阿鲁柴登出土。这套金冠饰的主体造型为,一展翅的雄鹰,站立在一个狼羊咬斗纹的半球状体上,俯瞰着大地。额圈由三条半圆形金条榫铆插合而成,上有浮雕卧虎、卧式盘角羊和卧马造型,中间部分为绳索纹。是目前国内发现唯一的匈奴贵族金冠饰。
历史文物:
印金团花图案夹衫
元代,衣长59厘米,袖长43厘米,乌兰察布市察右前旗元集宁路古城出土,锦地,在夹衫上用金色印出小团花,显得富丽堂皇,为元代丝织佳品。
十八罗汉青玉串珠
清代,珠径2.5厘米,椭圆形珠,在十八颗珠中心有穿孔,可串成一串,玉质为和阗玉。
鸟形双系彩绘陶壶
新石器时代,高36厘米,腹径32厘米、底径11厘米,赤峰市翁牛特旗大南沟墓葬出土。夹砂灰陶,鸟仰头张嘴,显示出嗷嗷待哺的形象,小河沿文化的典型器物。
“安阳”石币范
战国,长9.4-10.6厘米,宽4.5-9.4厘米,包头市麻池窝尔吐壕出土。石质,为铸币的石范。内凹,上有注铜口,中间有两个布币的形状。布币上阴刻“安阳”两字,字为篆体,石币范现仅存一半。
铃首曲柄青铜短剑
商代,长22.3,宽5.7厘米,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出土,曲柄式的青铜短剑,是在直柄短剑基础上的再创造,加上铃首的装饰,使短剑更为美观适用。
立人柄青铜短剑
战国,长31.7,宽4.2厘米,赤峰市宁城县南山根出土,剑柄铸成圆雕男女裸体立人像,剑身两侧刃弧曲,整体厚重,铸造精良。以立人作装饰,在同类器中较罕见。此器可能与部族信仰或宗教礼仪有关,是东胡族系曲刃短剑中的精绝之作。
錾花银盏托
辽代,高8.4厘米,口径8.8厘米,足径7.4厘米,赤峰市大营子村辽驸马赠卫国王墓出土,白银锤揲錾刻而成。由碗、托盘和圈足构成。碗为侈口,亚腰;托盘敞口,浅弧腹;高圈足足根微侈。碗、盘及足缘錾均饰羽叶纹,碗及盘的腹壁錾盘带纹。
鹿啣草纹鎏金银马饰具
辽代,1组4套件,凸形节约长9.2,宽5.9,长方形节约长4.62,宽2.6厘米,赤峰市大营子村辽驸马赠卫国王墓出土,白银锤揲錾刻而成。包括马笼头饰、马盘胸饰、马后饰等。节约浮雕鹿衔草纹,鎏金。背有衬板及钉。从形状及各部位名称看,与唐代马具如出一辄。并且在鞍马文化发达的契丹民族的创造下有了更大的发展。契丹鞍马甲天下,马匹装饰历史悠久,制作材料除此之外,还有纯银、铜鎏金、玛瑙、玉等,工艺精湛。各部件的带饰形制多样,其工艺多用传统的模压、锤揲、錾刻、鎏金、琢磨、抛光精工细做。纹饰包括鹿纹、龙戏珠纹、凤纹、群鸟纹、忍冬纹、鱼子纹、缠枝卷草纹等。
彩绘鼎形盖双耳黑陶罐
商代,通高18.5,口径11,底径11厘米,泥质黑陶,外用红白两种彩色来绘制花纹,花纹为勾连云纹,这种彩绘陶器专用作明器在墓葬中陪葬。是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典型器物。
虁纹龙耳套环青铜罍
春秋,高28.7,口径20,通耳宽37.8,足径8.8厘米,赤峰市宁城县小黑石沟出土,螭首双耳,肩部饰蟠螭纹一周,腹部饰倒三角纹,内填蟠螭纹,又组合成饕餮状。
褐釉划花盘口穿带瓶
唐代,口径9.3,底径9.3,高32.6厘米,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土城子出土,盘口,腹两侧有穿带,这些都是为适应游牧民族生活而出现的特征,是北方游牧民族所用瓷器。
钧窑“小宋自造”香炉
元代,高42.7,口径25.5厘米,呼和浩特市郊区太平庄乡白塔村出土,香炉圆腹、三足、双耳。通体施天青色釉。颈部有一方形题记,刻“己酉年九月十五小宋自造香炉一个”十五字楷书。己酉年为元武宗至大二年()。为国内罕见的元代钧窑瓷器。
钧窑镂空带座摩羯耳瓶
元代,高58厘米,呼和浩特市郊区太平庄乡白塔村出土,口沿呈翻卷五瓣花形,细颈,圆腹,颈肩间有兽形双耳,腹部前后饰两上凸起衔环兽面纹,额头刻有“王”字。瓶身下部为五只攒尾骆驼组成的高座,器体形成骆驼队驼负宝瓶行进的造型,意匠小中见大。胎釉厚重,鲜艳的玫瑰紫彩斑,增强了釉色的质感美,为元钧瓷珍品。
龙泉窑粉青釉划花缠枝牡丹纹凤尾尊
元代,高50.4,口径20.5厘米,呼和浩特市郊区太平庄乡白塔村出土,喇叭口,长颈,颈上部为弦纹装饰,颈下部划缠枝莲纹。此瓶通体施天青色釉,釉色润泽,造型美观,为元代龙泉窑瓷中的精品。
民族文物
清白伞菩萨坛神咒板
清代,木长66.5厘米,宽66.5厘米,厚3厘米,一级文物,内蒙古地区征集。此为大藏经供奉咒轮图。大藏经中咒经类占据了很大分量。在喇嘛教各派瑜伽部中,特别是密教,十分重视密咒,它是达到“道果”的最高尚的内容。如果把此咒写在纸上或叶上,长期佩带于自己的身边,便能免除灾难。
清鸟羽式萨满服
清代,布绸,衣长厘米,两袖宽厘米,一级文物,呼伦贝尔市陈巴尔虎旗征集。此对襟萨满服集中展示以鸟类崇拜为突出特征的蒙古萨满信仰的基本特点。长袍前后及袖上缀饰彩布条,伸开双臂直立时,布条展开呈倒扇面形。同时,其前胸、后背都佩带铜镜和小铃铛,以表示其“法力”非凡。
清明黄缎十二章绣龙袍
清代,缎身长厘米,通袖宽厘米,底边宽厘米,一级文物,内蒙古地区征集。袍面为明黄缎地,通身绣龙九条,并彩绣四合云、十二章、八吉祥和八宝纹。十二章纹饰是中国古代帝王冕服和衮服上装饰用的十二种纹样,简称章服,即日、月、星辰、龙、山、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此十二种纹样都是以刺绣施于龙袍的一定部位。
清达理札雅浮雕龙纹鹿角扶手红漆木宝座
清代,鹿角、木通高厘米,最宽厘米,纵深厘米,一级文物,阿拉善盟达理札雅捐赠。此宝座从样式及用料均仿满洲入关前王公使用的形制。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身居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副主席的达理札雅先生,将这件祖辈传世宝座捐献给国家。
清银鎏金镶宝乃琼冠
清代,银,宝石高50.5厘米,直径33厘米,一级,锡林郭勒盟征集,此为乃琼神巫在特定宗教吉日作法降神时所戴的冠饰。这顶法冠形制非常奇特,正面嵌有五个骷髅银饰。它的材料大多由金银和宝石组成,所以特别贵重,只有乃琼神巫降魔时才能由助手帮忙戴在他的头上。
清鎏金莲瓣纹圣水壶
清代,铜高75厘米,腹径29厘米,底径26厘米,一级,内蒙古地区征集,藏传密宗威仪中,为密法修持者举行灌顶仪式时,专为盛满圣水而备的宝壶。圣水浇灌头顶能祛除修持者无明烦恼之垢秽,同时引出自性清净心,可大大缩短修行成道的期限。
清法王骨雕佩饰
清代,骨
衣长92.5厘米,下围宽82厘米,一级,呼伦贝尔市征集,驼骨磨制、雕刻、串连骨雕佩饰。它由帽饰、胸饰、背饰、裙围、臂钏、腕饰、耳饰等部分组成。裙围纹饰工艺最为复杂,是用楼空透雕手法将驼骨雕刻成各种佛教图案饰片,以小珠穿连。作佛事活动时,护法神巫佩带此褂饰,跳多种舞蹈动作,以此来降服恶魔、护佑众生。
清乌兰察布盟盟长贝子乘马牌
清代,银、铜通长16.9厘米,牌长14.4厘米,宽9.9厘米,一级,包头市征集,此牌为清王朝盟旗制度的产物。清廷为加强对蒙古各部的控制,在旗以上设盟,数旗为一盟。如遇战时应招,可率领所属各旗壮丁出征,此牌为征调马匹的行令牌。
清红宝石顶饰沙狐皮暖帽
清代,宝石、银、狐皮通高24.5厘米,帽高10.5厘米,一级,锡林郭勒盟文化处拨交,此帽为蒙古亲王冬季所戴之冠。据《清史稿》(卷一百三?志七十八舆服二)记载亲王与皇子等同:“冬用薰貂、青狐惟其时,上缀朱玮。顶金龙二层,饰东珠十,衔红宝石”。
清鄂尔多斯右翼中旗虎纽满蒙文扎萨克银印
清代,银、铜通高11厘米,印边长10.5厘米,一级,内蒙古地区征集,此印为清康熙二十五年()清政府颁授予元太祖成吉思汗第二十四世孙松喇布之印。松喇布为内蒙古鄂尔多斯右翼中旗扎萨克多罗贝勒,其父善丹系鄂尔多斯左翼中旗扎萨克郡王额麟臣之从子。顺治七()年诏封扎萨克多罗贝勒,诏世袭罔替。康熙二十一()年,松喇布袭其王位,后传十世至清王朝灭亡。
清尹湛纳希石枕
清代,石高15.5厘米,长31.4厘米,宽15.8厘米,一级,内蒙古教育出版社拨交,尹湛纳希于清道光十七年诞生于内蒙古卓索图盟土默特右旗,今辽宁省北票县下府乡。据说当时下府乡盛产软质细地青石料,因此当地的石雕业很发达。尹湛纳希先生曾写过一篇《石枕论》,文章虽与石枕并无干系,至少石雕业激发了尹湛纳希先生的创作灵感。
清蒙医鹿皮药袋
清代,鹿皮、银、钢通长厘米,宽27厘米,一级,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旗征集,在长方形的大药袋内,插放34件鹿皮小药袋,内盛放蒙药。据文献记载,蒙药药材大约有余种,取材于动物、植物、矿物等。治疗用药多为成药。此药袋内盛装一般常见病所用成药,并配有蒙医放血疗法的用于身体不同部位的放血器,可谓“医院”。
清彩绘雕饰蒙古象棋
清代,木,棋子高3.8----7厘米一级锡林郭勒盟文化处拨交蒙古象棋是蒙古人喜爱的一种游艺活动,其子路运行法兼有国际象棋与中国象棋的特点,九线,六十四格,不设界河。棋子三十二枚,双方各十六枚,分别深浅两色。
清雕饰彩绘人物故事雅托克
清代,木长厘米,宽24.5厘米,高15.5厘米,一级,赤峰市敖汉旗征集雅托克为蒙古族传统拨弦乐器,也称蒙古筝。《元史?礼乐志》云:“如瑟,两头微垂,有柱,十三弦”,后来演变为筝形。此筝为十二弦,音箱首尾乐山上固定有十二弦。雅托克自元以来一直为蒙古宫廷乐队的主要乐器。
清色拉希用双面蒙皮梯形音箱朝尔
清代,木、皮高97厘米,宽25厘米,厚8.5厘米,一级,内蒙古地区征集,色拉希(----),内蒙古哲盟科尔沁左翼中旗人,著名马头琴演奏家和音乐教育家。朝尔为两弦拉奏乐器,琴弦以马尾为之,被视为马头琴的前身。它保持着胡笳时代人声与笳声共鸣形成的双音特点。蒙古人取其共鸣之意,称其为“抄兀尔”,也就是朝尔。
清银镀金白玉柄镶宝石蒙古刀
清代,银、石、皮通长38.6厘米、鞘口径3厘米,一级,锡林郭勒盟征集蒙古刀是游牧民族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具,是蒙古族男儿必备的两件爱物之一,“跨下有骏马,腰间有快刀”。
清巴尔虎部蒙古族妇女头饰
清代,银、珊瑚、松石头饰长37.5厘米、宽50厘米、头箍直径19厘米,一级,呼伦贝尔市征集头饰呈盘羊角形,在条形银饰上镶嵌珊瑚、松石等宝石。头饰造型独特,整套头饰上的装饰图案较多地保留了蒙元时期的特色。
清大尾式镶银“达”记马鞍
清代,银、木、皮通长51厘米,宽35厘米,一级,内蒙古地区征集,马鞍为木胎镶银。前鞍桥正面镶错金“达”字银饰。“达”字为阿拉善和硕特旗末代扎萨克达理札雅所用之物。后鞍桥为较宽而平缓的大尾式,适用于长途跋涉。笼头两侧黄丝带为清廷赏赐的御用“紫缰”。
清紫铜龙箍东布壶
清代,铜,高30厘米,底径12.8厘米,一级,呼伦贝尔市征集因其形制源于元代中亚的多穆壶而得名。东布壶具有结实耐用,便于游牧携带的特点,一直在蒙藏地区沿用,为蒙古民族喜用的盛奶茶及酒的器皿。
清鲨鱼皮鞘多用蒙古餐具
清代,银、象牙、钢、鲨鱼皮通长34厘米,鞘宽5.7厘米,一级,乌兰察布盟察右中旗征集以一根椭圆形实木,掏成十三孔餐具鞘,将15件餐具收纳于饰鲨鱼皮的外盒内,可随身携带,野外就餐时讲究且方便。
鄂温克饰骨驯鹿鞍
近代,骨、木长42.5厘米,宽23厘米,鞍桥高19厘米,呼伦贝尔市征集,前后桥镶骨饰,前桥为黑骨饰,后桥施红绿彩。驯鹿为寒带或寒温带特有的动物之一,其躯体比马鹿小,呈灰白色,俗称“四不像”。鄂温克人在深林中游猎迁移时以驯鹿驮运物品,驯鹿是他们生活中主要交通运载和骑乘工具。
鄂温克桦树皮鹿哨
近代,桦木通长76.5厘米,孔长径1.1厘米,短径0.7厘米,呼伦贝尔市额尔古纳旗征集,以桦树皮卷合制成号角状。狩猎时摹仿猎物发声吸引猎物。
清呼伦贝尔镶红镶蓝索伦副总管柱纽铜印
清代,铜,通高10.5厘米,长8.6厘米,宽5.5厘米,一级,锡林郭勒盟征集,鄂温克族因居住地不同,历史上曾称其为“索伦”、“通古斯”等。清顺治年间清廷将鄂温克人编为五个佐领,辖于布特哈总管衙门。康熙三十年(),设布特哈八旗,雍正十年(),清廷从布特哈地区抽调名鄂温克兵丁,到呼伦贝尔盟驻守边防,这部分人就是内蒙古境内的鄂温克族。
清嘉奖索伦部云骑尉精薪葆诏书
清代,绢长厘米,宽32厘米,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旗民苏公社征集,在紫、红、黄三色绢上,以黄、黑两种颜色书汉字17行、满文14行,宣纸托裱。其卷首和卷尾分别织银龙两条,卷首两龙间为小篆“奉天诰命”四字。内容为呼伦贝尔索伦云骑尉精薪葆才勇素优,光绪帝为表彰他,特恩授武德骑尉,并嘉奖其妻哈哈尔氏持身淑慎、赋质柔嘉,促夫勤于事业,成就军功,授予“宜人”称号。
清口弦琴
清代,钢长10.2厘米,最宽3.2厘米,一级,内蒙古地区征集,口弦琴为达斡尔族喜爱的民间乐器。达斡尔语称“木库连”,是一种自制的铁质簧片乐器。其音量微弱,音域狭窄,演奏时通过弹拨发出悠扬之声,演奏口弦琴尤以妇女为甚。
清达斡尔族萨满法服
清代,皮、布衣身长厘米,两袖通长厘米,下摆宽84厘米,内蒙古博地区征集,此法服由鹿皮和布制成,其上缀挂贝壳、铜镜、铜铃等物。达斡尔族萨满服最有特色的是神裙,裙下缀许多五颜六色飘带,象征鸟羽。萨满作法时不停旋转,将信徒带入似梦似幻境界。
古生物化石
长形恐龙蛋化石一窝
晚白垩世,发现于内蒙古巴彦淖尔盟乌拉特后旗巴彦满达呼。
有尾两栖类化石
中生代,发现于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山头乡道虎沟村。
披毛犀全体骨架
体长3.5米,高1.7米,晚更新世。年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乌审旗萨拉乌苏发现。
同一化石坑埋藏的披毛犀骨骼化石
体长约3米,晚更新世(14C测龄距今±年)。年发现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扎赉诺尔煤矿。
松花江猛犸象全体骨架
尺寸:体长9米,高4.7米
时代层位:晚更新世(14C测龄距今±年)
发掘年代:年
产地: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扎赉诺尔煤矿
特征:松花江猛犸象是体披长毛的古象类,属于长鼻目,活动于寒冷的草原、雪原地带,是第四纪冰川时代或冰缘环境下生存的珍奇巨兽。这具猛犸象骨骼化石保存完好,发现于距地表39米深的古河床内,是迄今所知最大的猛犸象之一。
泥龟化石
时代层位:晚白垩世
产地:内蒙古巴彦淖尔盟乌拉特后旗巴彦满达呼
圆形恐龙蛋化石一窝
时代层位:晚白垩世
产地: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二连盐池
恐龙足迹化石
时代层位:早白垩世
产地: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查布苏木
绘龙全体骨架
尺寸:体长5.5米,高2.5米
时代层位:晚白垩世
发掘年代:年
产地:内蒙古巴彦淖尔盟乌拉特后旗巴彦满达呼
特征:绘龙是一种四足行走的鸟脚类恐龙,属于鸟臀目、甲龙亚目、甲龙科。这类恐龙的头很大,全身几乎全部被坚硬的骨板所包裹,尾部膨大形成一骨质尾锤。以植物为食。
巴克龙全体骨架
尺寸:体长7.5米,高3米
时代层位:晚白垩世
发掘年代:年
产地: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二连盐池
特征:巴克龙为蒙古高原特有的一类鸭嘴龙,属于鸟臀目、鸭嘴龙科。两足行走,生活于河湖地带,以植物为食。
查干诺尔龙全体骨架
尺寸:体长26米,肩部高6米,抬头可达12米
时代层位:早白垩世
发掘年代:年
产地: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查干诺尔碱矿
特征:查干诺尔龙是四足行走的蜥脚类恐龙,因发现于内蒙古查干诺尔而得名,属于蜥臀目、蜥脚亚目、圆顶龙科,以植物为食,是目前亚洲最大、也是世界白垩纪最大的恐龙化石。
鹦鹉嘴龙全体骨架
尺寸:体长0.8米,高0.4米
时代:早白垩世
产地: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杭锦旗达尔布盖
描述:鹦鹉嘴龙是一种两足行走的鸟脚类恐龙,属于鸟臀目、角龙亚目、鹦鹉嘴龙科。个体较小,体长多在1米左右,以植物和昆虫为食。
古似鸟龙全体骨架
原角龙全体骨架
尺寸:体长2.2米,高0.7米
时代:晚白垩世
产地:内蒙古巴彦淖尔盟乌拉特后旗巴彦满达呼
描述:原角龙是一种四足行走的鸟脚类恐龙,属于鸟臀目、角龙亚目、原角龙科。这类恐龙没有角,仅在鼻部有微弱突起,并有一个尖尖的象鹦鹉似的喙嘴。巴彦满达呼是原角龙出土最丰富的地区,近年来发现了大量的头骨及全身骨骼化石,为研究角龙类的起源与进化提供了珍贵的科学资料。
交通信息:
呼和浩特市内乘坐公交K1路、青城1号线、青城2号线、2路、3路、16路、23路、27路、51路、53路、59路、66路、67路、72路、75路、89路、92路、95路、97路、98路、路到万达广场站下车,向北步行米即可到达内蒙古博物院。
古美征稿启示
阳铭山人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